找到相关内容187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同道教划清界线的。佛教在许多时候并不赞成鬼神迷信,这是佛陀当初在创教时的进行的理论批判前提之一。佛陀以业感因缘理论的必然趋势来抵御婆罗门的鬼神之论。《理惑论》反映了汉末三国时的佛教思想观念,其中...随着汉译佛经一开始传开就为中国人所了解。安世高在译有小乘禅和一切有部论书的同时,也泽出了专讲因果报应理论的《十八泥犁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和《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等。《理惑论》还专门解释了这一...

    宋立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73060129.html
  • 《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知识意义

    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译经,然此说在学界讨论中已有较明确的史实轮廓,根据《四十二章经与理惑论考辨》一书中多位学者的意见[1],我们所说的《四十二章经》却不是只有一本经书,而是在长远的译经、编经、注经史中...关切而言,佛经早早在中国译出自是一个心理的期盼,但是是什么年代?以及是哪一部经?这是有争议的。它可以不是《四十二章经》,但总会有一部经是最早译经,只是当《理惑论》把东汉明帝遣使西行之说及造白马寺并...

    保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463962.html
  • 法句经与遗教三经

      佛门初学者的读本。  印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四十二章经序」  (注七)与〔理惑论〕(注八)中汉明求法的传说是可  信的,虽然所遣使者张骞、秦景、王遵三人,于史实多不符  合(注九)...十):  (一)汉明帝时,迦叶摩腾初译。桓帝时襄楷上〔太平清  领经〕及献帝时〔理惑论〕都曾引用其经文。辞句比较  古拙。而刘宋〔别录〕与南齐〔洞冥记〕也曾提及。  208页  (二)三国吴支谦的...

    张火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200870799.html
  •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多讥毁之”,言“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也”(《理惑论》)。这又是一种矛盾和冲突。魏晋时期,玄学兴盛,而佛教经典也已大量传译,为中土士人所认识和接受,于是既有佛教...之一。在早期的中国佛教论著《理惑论》中,已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辩。慧远作《三报论》、《明报应论》,且又与周续之、戴安公书信往返,讨论报应问题。南朝宋何承天与刘少府亦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辩,北齐颜之推更...

    巩本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3040752.html
  • 梁武帝的神不灭论新探

    看法或做法。其中《理惑论》可以算作早期的代表,而梁武帝的《敕答臣下神灭论》也属于这一类。这类文献从佛学理论的角度看,往往很难和高僧大德的有关佛学著述相提并论,甚至不免浅陋,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佛理上...直接证明佛教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在早期中国佛教史上,如果拿《理惑论》与慧远法师对相同问题的论述作比较,其实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论证思路上体现出同样的差异。相对而言,后一种思路更具有“内部”证明的意味,...

    王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5442247.html
  •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则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理惑论》。《理惑论》说:“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的代表人物。  与笮融同时,将母避乱至交趾,从其所著《理惑论》看,这里的佛教义学已相当成熟,与儒家五经和道家《老子》相调和,全力排斥道教神仙辟谷之术,为佛教的发展开路。据此可见,交趾的佛教最初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2455490.html
  • 论夷夏之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抗衡,因此,夷夏之争的问题还不会爆发出来。《理惑论》中记载的三 十七篇问答,比较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汉魏时代中国社会各方对佛教的看法和评价,后来中 土关于佛教的批评在这里基本上可以找到原形,夷夏之辨也...,但并没有受到敌视性的对待,这从《理惑论》中对话就可以看出来。儒佛 之间站在夷夏之辩的的高度展开斗争至少到了南北朝以后。南朝顾欢以《夷夏论》、张融以 《三破论》等掀起道佛之间的夷夏之争,但儒家...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2955865.html
  • 简论佛教的中国化

    。因此,当时的人们总是好用中国的神仙方术的思想来理解或解释外来的佛教,把佛教当作与我国黄老方术一类的东西。正如汉末《理惑论》所说:“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的神仙。因此人们又把佛教当作一种道术,并称之为“佛道”。《理惑论》说:“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至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

    许抗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4565369.html
  • 与《理惑》

    有鉴于此,虽才疏学浅又年老多病,也勉撰此文作点介绍。  《》其书——千载沉埋 幽而复明  《》亦称《理惑》或《理惑论》,原二卷,梁释僧佑合为一卷,文前为汉末苍梧太守写的序传,正文共37篇(章)...大量史实批驳了胡应麟的武断,说:“考诸群书所引《》皆出自《理惑论》。胡氏臆为揣测,难为定论。而《理惑论》在《弘明集》者褒然首列,是书在粱世亦称传矣。今其文炳著,言似佞佛,意主通经,因而存之。实佳文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2669029.html
  • 从《佛说善生经》谈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孝亲观

    唤起父母子女的人间亲情,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除此之外,在《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还记载了大量的不同时期佛教徒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关于儒释两家孰优孰劣的辩论文字,《理惑论》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正是在...记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罗阅只城内有长者,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

    释慧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139855.html